星期三, 7月 30, 2008

意大利Cinque Terra 民居 (下)


從佛羅倫斯出發,Riomaggorie 將會是Cinque Terra的首站,粉彩色調的漁村小屋,沿著山涯兩邊而建,貫通全村的小徑,從山頂直達海岸,漁民的小艇就停迫在路邊。在這裡,你不會見到吸引遊人的光管招牌,或售賣紀念品的商店,居民只過著傳統的捕漁告耕種生活,卻吸引到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

撰文及攝影: 黃德明(香港建築中心)

星期二, 7月 29, 2008

City Walker 城巿「步」族 - 第三步

第三步 - 朝拜非凡建築


<續上回>......我已經來到了一個園林的入口; 其實,這個園林很小,就在聖約翰座堂的旁邊,感覺較像是座堂本身的後花園。不得不承認,在高樓林立的石屎森林中碰見這種小花園,開首因為不知通向何處而沒有立刻內進… 卻見人來人往,都是些步伐急促的上班族,於是便跟進去看過究竟。一走進去,滿眼都是植物; 石塊鋪成的小路,迂徊曲折,彌漫著尋幽探秘、 枊暗花明的氣氛。


走著走著,突然看見終審法院,可我這時已被另一非凡的建築物所吸引,無瑕把視線停在終審法院之上。那非凡的建築物,不是別的,正是香港滙豐總行大廈。由著名建築師諾曼.科士打(Norman Foster)設計,樓高大約180米,滙豐總行已經不是甚麼第一高樓。可是相比看圖片,在其下面走過,向上觀望更能感受此建築的氣勢。三十年來歷久不衰,作為地標,滙豐總行大廈是那麼自然地佇立著。像是跟城巿本身融為一體又不失自成一派的風格。


「朝拜」滙豐總行之後,沿著炮台里向下走,到了雪廠街和皇后大道的交界。這裏車多人多,向前看,街道兩旁盡是名店,而我已經到了石屎森林的底部。兩旁的摩天大廈的高度跟街道路的闊度不成正比,因此要「欣賞」建築便要一直抬頭。既然留意車輛,又要避開迎面的途人,還有使街道變得更窄的報紙檔,險象環生下終於到了畢打街…… 〈待續〉

星期一, 7月 28, 2008

意大利 Cinque Terra民居 (上)


意大利跟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就連鄉郊小鎮的名稱亦十分近似。位於意國西北部有五條小漁村,它們沿著海岸排列,由山路小徑相連,沿途都是葡萄園和農莊,行畢全程只需個多小時。這小鎮的名字叫Cinque Terra,意譯作五片土地,跟我們的三水、四邑和五塊田,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撰文及攝影: 黃德明(香港建築中心)

星期四, 7月 24, 2008

City Walker 城巿「步」族 - 第二步

第二步 - 城巿中的小花園

<續上回> ......眼前看見了再熟識不過的建築物 - 美利大廈 (Murray Building) 。此建築物是政府一些重要部門的總部,由於前些日子常有跟發展局 (Development Bureau) 合作的機會,所以很有些情況進出這棟大廈。如今從香港公園一步出來便看見美利大廈,可知我已從港島中環區的山腰走到了近山腳處。

這裏是被稱為「政府山」的地方,沿著花園道旁的,最搶眼的卻是香港聖公會聖約翰座堂 (St John's Cathedral) 。落成於1849年,聖約翰座堂為香港最古老的歌德式 (Gothic Style) 教會建築物,地權上是全香港唯一可終身保有的不動產 / 土地 (Freehold Land)。走過聖約翰座堂的門前, 即使沒有入內參觀,也為之古典的建築風格而停下來欣賞一番; 亦由於其英式的格調,使我回想起在英國生活時,每每走過告士打大教堂 (Gloucester Cathedral) 時,抬頭仰望的情景。
拍了些照片,眼光一轉,我的注意力沒有立時被身邊的高樓大廈所吸引,反而集中在一個很特別的細部之上。那像是半條橋,但沒有連接兩端。只有一端是連接著花旗銀行大廈 (Citibank Tower)。從大廈的低層伸延出來,我更覺得那像是一個瘦長的露台; 於向街的一端,放著一盤植物,不起眼卻十分特別。正當我在思考這特色設計的原意為何之時,我已經來到了一個園林的入口…… <待續>





星期三, 7月 23, 2008

Praca do Giraldo (吉拉朵廣場)


位於葡萄牙南部的艾芙拉,以摩爾古城牆和古羅馬水道橋聞名,早在一九八六年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吉拉朵廣場是艾芙拉最具人氣的大廣場。每逢假日,居民都會到廣場漫步聊天,閒話家常,而四層高的居民建築群,高低交錯,為露天咖啡座和街頭表演構成一個富有獨特個性的背景。

撰文及攝影: 黃德明(香港建築中心)

星期二, 7月 22, 2008

City Walker 城巿「步」族 - 第一步

第一步 - 從特首辦出發

傳說有唐三藏從東方出發前往西方取經;史書有著哥倫布四次橫渡大西洋的記載; 十年前則有「電波少年」橫越非歐大陸的創舉。跟這些「大長征」相比,我所走過的路,短得不得了。可是,如果跟一般人行山遠足相比之下,我的經歷,也可算得上是九分特別… 對,是九分,不是十分,剩下的那一分,在看過我的敘述後,再加進去也不遲。

那天是一月十三日,星期天。一大清早起床,翻著報紙,在這種情形下開始的週日,再普通沒有。漫不經心地翻過一頁頁的新聞,看到有關前特首辦開放公眾人仕參觀,只限今天。心想既然閒來無事,去看看也無妨。

由於事前沒有準備,也沒有結伴,所以單身自在,十時許出發,中午前便到達了位於中環堅尼地道二十八號的前特區首長辦工室。前特首辦並不大,慢慢地欣賞這幢建築物也花不了多久。 大約二時三十分左右,我便打道回府了。

一月天,天氣好得不得了,又涼快。離開前特首辦之後,沒有乘搭交通工具,卻走到對街的香港公園。沿著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旁邊的梯級往下走,路人很少、環境很清幽,只有從遠方傳來小孩子們的玩樂聲,實在難以想像自己竟身在香港。心情很輕鬆,正在享受此情此刻的同時,我卻已走出了寧靜的國度,眼前看見了再熟識不過的建築物…… <待續>

星期一, 7月 21, 2008

Hanssan II Mosque (哈辛二世清真寺), Michel Pinseau


假如沒有哈辛二世清真寺,摩洛哥名城 Casablanca 對遊客的吸引存可能大減。該寺建於一九九三年,是全球第二大清真寺 (僅次於聖城麥加)。整項工程動用六千名傳統工匠,花上五年多時間和四百八十億港元去完成,用料如設備都極為講究,當中包括不少高科技元素,有可以自動開關的屋頂、具有加熱功能的大理石地板和可自動升降的水晶吊燈。可惜寺內足以容納千人同共浴的土耳其大浴場,自九八年至今還未曾開放過給信眾使用。

撰文及攝影: 黃德明(香港建築中心)

星期三, 7月 16, 2008

Torre de Belém 貝倫塔



貝倫塔(Torre de Belém) 是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其中一個重要的地標。佔地面積差不多有三個籃球場那麼大,只能容納百多名遊客,但因為其獨特外形和具有摩爾(Moorish) 和曼奴埃爾式(Manueline) 的建築風格,使它成為遊客必到的景點。象徵著昔日葡萄牙航海成就的貝倫塔,亦受到城市發展所威脅。原本建在港口中央的塔樓,亦因為不斷的填海工程最終被合併成為海岸淺的一部分。
撰文及攝影: 黃德明(香港建築中心)

星期日, 7月 13, 2008

紙牌建築


星期六下午, 跟友人到朗豪坊消閒消閒一下, 驚見紙牌建築大王 Bryan Berg 正在施展奇技: 用紙牌砌模型! Bryan 為響應奧運熱潮, 到朗豪坊用紙牌砌出奧運村模型, 當中包括「鳥巢」及水立方等等… 他預計本月二十四日竣工。
由於 Bryan 是即場砌紙牌建築,任影任看。 最難得的, 是他毫不受外在因數影響, 極專注地去完成他的傑作。 因此我誠意推介讀者於二十四日前到朗豪坊一睹紙牌建築大王的神技。

星期四, 7月 10, 2008

葡萄牙 Alfama 民居



跟Baixa 和 Chiado 區相比,艾花瑪(Alfama) 區給人的整體感覺比較平實,商業味淡一點。在街上流連更能夠體會到葡萄牙人不拘小節的生活閒情。在旅館陽台前曬床單,屋前擺賣從港口運來的漁獲和蔬果,街角的百年傳統食店和Fado民謠歌廳,都會令遊客對里斯本市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撰文及攝影: 黃德明(香港建築中心)

星期二, 7月 08, 2008

Kasbahs of Ait Benhaddou (埃本哈杜古城)


從馬拉喀什(Marrakesh) 通往歐薩薩(Quarzazate) 的公路,被稱為千堡之路。當中最具建築特色而又保存得最完整的土堆城堡,首推埃本哈杜古城。這座由摩洛哥原居民柏柏爾人所建成的古城村落,於一九八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化組織列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古跡群亦得以保存,部分原因是由於多部電影在此拍攝,令居民和政府認清保護古建築旅遊業和經濟所帶來的長遠效益。

撰文及攝影: 黃德明(香港建築中心)

星期二, 7月 01, 2008

印度德里永久展覽場館


純幾何圖形可算是建築史上歷久不衰的設計原素, 遠至古埃及金字塔到近代的大形建設工程都可體現得到。

建築師Raj Rewal就運用了傳統印度木雕窗花加上等邊三角形的純幾何圖案, 設計成德里的展覽場館。天然光線從不同大小和透光度的三角形玻璃窗引入場館內, 凝做出既宏偉而又超越潮流界限的空間。

撰文及攝影: 黃德明(香港建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