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31, 2008

建築藝術路難行

建築藝術路難行 <陳麗喬>

編者找我寫建築與藝術,想怕是知我閒來不務正業,搞搞裝置、做做雕塑(圖一),其實建築界那個不懂拍照,那個不能作畫,許多都是半個藝術家,不少名師如Santiago Calatrava、Frank Gehry、Zaha Hadid的雕塑更與其建築一樣,自成一格。對著建築同業說藝術,實在有點汗顏,與其班門弄斧,不如說幾個小故事,和讀者分享一下自己在建築中搞藝術的苦與樂,對建築作為藝術載體的一點經驗。





圖一 我為藝術場所做的這些玩兒,只是隨心而作,說不上甚麼藝術品。

要是建築是實用與藝術的結晶,那麼這兒子便有一對性格各走極端的父母了:父親理性、母親感性;父親講學問,母親談感覺;父親要求兒子服務人們的生活,直接具體,可以量化,母親要求兒子服務人們的心靈,虛無縹緲,難以量度;遇上商業項目,這個父親很嚴厲,天天望子成龍,要「最佳回報,戶戶有景」,管得兒子動彈不得,母親雖愛子心切,亦愛莫能助,最多讓它穿件自選的衣裳,或找幾個角落、幾堵牆壁,放放藝術品,稍作交代,已算不錯 ◦ 要表露母親感性隨心的一面,得耐心等待慈父的出現。有幸的,我還曾遇過一些,雖然不是每個都能「順產」下來。適逢自己開展人生下半場,正是對過去稍作盤點的時候了。

入行的早年,該算是處於臨摹的階段吧!中環娛樂行(圖二)及蘇州喜來登酒店(圖三)等項目上,分別遇到了愛西方古典建築的業主和中國古建築群的鄰居,對著陌生的傳統風格,努力用心去學,以「初哥」的身份來說,還好,沒有犯上大錯,但亦算不上是創作,最多也只能算是應用自如,得心應手吧。做過一遍後,對這豐富的前人建築遺產,領略了不少,獲益良多。直至幾年前,有幸參與了一個國際設計競賽,才得了一個香港建築師(建築署的除外)難得一碰的案子—順德文化中心,總算有機會講講感覺、談談藝術。


圖二 當年為娛樂行做的比例探討,深感比例是傳統建築的靈魂部份之一。但最終,這幢建築還是逃不了廣告蒙面的下場。


圖三 為了向業主解釋設計概念,我為蘇州喜來登酒店畫了這幅國畫,雖然完成後的設計不盡相同,但當日酒店公共部份借鏡了中國的「亭」與「台」,客房部份以蘇州民居為藍本的概念,以及酒店與周遭的古建築—瑞光塔、吳門橋及古城牆仍清晰可見。

順德文化中心,由四所功能各異的文化建築組成:演藝中心、圖書館、歷史文化博物館及科學館。一如所有中國城市的新城區,基地本來只是一片平坦的農田,既無近鄰亦無地勢,唯一的限制就是那貫穿基地的南北主軸及前方對著的那條東西水軸,為四所文化建築締造了一個對稱而朝水的布局。不能因地制宜,那就只能找更抽象的靈感。

順德人果敢務實,「敢為天下先」,正是我喜歡的那種性格;而順德菜則以「粗料精做」而馳名,故此四幢建築造型務求大刀闊斧,乾淨利落,簡潔有力,實而不華。對稱的布局,使我聯想起了中國的對聯,一聯兩句,既異且同,陰陽互補,相映成趣的關係(圖四至八)。以下兩聯便是我為這四幢建築而題的,各自道出了每幢建築的主導慨念:


翻架尋篇獨領前人智慧 渡橋登舟共嚐人間百味
穿梭時空細味前陳瑰寶 走進穹蒼洞悉天地萬物

圖四 順德文化四館,四幢建築形成兩對,兩側建築雖功能迵異,但造型上互相呼應,相映成趣。




圖五 圖書館—翻架尋篇獨領前人智慧

圖書館的中庭,以多個讀書間形成多層柱列,以避免中庭像個商場般,人們熙來攘往,嘈吵繁雜。此外讀書間外,日後可以陳列各類別書籍的標誌,入館的客人就像面對一台大書架,很客易便找到所需資料的位置。建成後的中庭,除了標誌未做外,和早期的模型非常接近。



圖六 劇院—渡橋登舟共嚐人間百味

劇院的設計將客人進館的流程演化為一個「感觀之旅」,客人由一個「碼頭」(售票、洗手間等配套設施)出發,過了一道「跳板」,進入觀眾廳化成的「船體」。

圖七 博物館—穿梭時空細味前陳瑰寶

博物館的前廳,塑造出「時間隧道」的效果,作為參觀博物館的前奏,同時亦是引領遊入至二層大堂的坡道。

圖八 科學館—走進穹蒼洞悉天地萬物

科技館的中央,挖了同心的橫筒形中庭,造成筒中有筒的效果,筒形結構不單解決了大跨度的問題,看上去猶如一個「太空倉」,內裏延綿的自動扶梯、半月型的樓梯間、兩台玻璃電梯、末端的地球裝置,都為空間加添了一份科幻的味道。

圖九 圖書館室內盡量簡潔,希望營造一個「窗明几淨」的環境。室外玻璃幕牆則捕捉竹林的效果,希望通過竹與君子文仕之間的聯想,為圖書館增加一點讀書氣氛和詩意。


圖十 面對緊促的資金(只花了2.7億元)及藉此反映的順德人的精神,設計盡量由功能出發,為需要「貼身剪裁」。充滿雕塑感的「船體」源自觀眾廳及佈景塔的要求和結構,外懸的樓梯則成為帶領觀眾往自己席位的的標誌,希望使人感到「一目了然」。





圖十一 設計盡量捕捉當地文化,二期的博物館及科學館參考了嶺南民居「聯房廣廈、廊廳相間」的布局,形成虛實相間的結構,希望將東南風在縫間引入,在某些季節為一些不大需要防潮的空間(如大堂及大部份的科技館展區),提供自然通風。這些廊廳,在博物館成了六根棒狀結構,在科學館則成了七片沿中間玻璃筒滑動的盒體。



圖十二 博物館主題展廳的管狀結構,在立面上成為了六幅巨型壁畫的景框,前六幅嘗試刻劃出順德的精神和文化,後六幅則以瓷油潑出「水墨畫」的效果。



圖十三 六根管上,橫插著一根斜管,,以戲劇性的空間帶領訪客到二層的大堂,斜管後段為一所小型的現代藝術「管」。除了造型和佈局外,設計將許多中國及嶺南的傳統細部,作了現代的演譯。


圖十四 順德許多著名家電企業(如美的集團),當年都是以做風扇起家的,故被譽為「風扇的故鄉」,科學館上的風扇牆,便嘗試為這一頁的歷史留下印記。

除了佈局和設計概念外,建築物本身和內裏的空間,處處都是壁畫、雕塑、裝置的素材(圖九至十四)。文化中心首期兩幢建築—演藝中心和圖書館,分別於○六及○七年完成,先後為公司帶來了兩個獎項—DFA大中華傑出設計獎和AIA/ALA(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圖書館獎,最近又無心插柳地得了一個中國國家建設部室內設計的大獎。餘下第二期的博物館和科學館快將完成施工圖,希望做出效果不至強差人意便好了。

與此同期,我又碰到中國婦女聯會在北京的項目—中國婦女活動中心二期。業主為此項目先後在國內進行了兩次設計競賽,花了三年時間仍找不到合意的方案。由於時間緊迫,遂按合資單位的建議,找境外單位試試。案子到手,發覺項目果真有點難度,項目不單建築密度相當高,土地還要切割為兩幅,分別交予合資兩方,作三種用途—一個婦女兒童博物館、一所酒店和多幢酒店式公寓。公寓要盡量朝南,加上基地中五棵得保留的樹,四周又佈滿民居,設計必須四面都作不同程度的退縮,以免影響民居的日照。酒店和公寓部份,基本上解決了上述問題後,設計已差不多做完了(圖十五)。餘下的問題更是棘手,博物館的設計在我未參與之前已做了方案幾十稿,婦女會的領導們就是不滿意,了解過後,得悉問題出在領導們對設計「沒感覺」,縱使方案如何漂亮,仍未有一個設計能「打動」她們。

這下,博物館要面對的不再是客觀實在的功能問題了,要解答的是抽象的「感覺」問題。我問自己:怎樣的設計才能令這群女人有感覺呢?我想自己也是女人,我甚麼時候「很有感覺呢」?我想起多年前在飛機上讀中國文學家生平,讀到三國時代著名女詩人蔡琰一章,為她作的詩淚如雨下,哭不成聲,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其名作《悲憤詩》一段:

………………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

句中描述的是蔡琰和番後,被召回中原,不得不抛下在番邦所生的一對兒子,臨行前惜別的情景,教天地動容。我想還有甚麼可以比母子之間的感情叫人感動呢?我便以母愛作為博物館的主題,婦女館為母,兒童館為子,母子相愛相望,光線在母子間的一線天滲下大堂,暖在心窩,嘗試表現兩者之間的無形張力,外型一高一低,亦正好滿足了高度退縮的要求。

在設計匯報會上,我朗讀了有關詩句,解釋了設計的概念,這回果真打動了這一群女領導,並且獲得專家們的稱許,很快便把方案批下來(圖十六)。期後項目卻遇到很多波折,如當年曾抛夫棄子參與革命的退休領導同志,便認為設計的意識型態不對,過份強調婦女留在家中「當母親、看孩子」的角色,設計要作重大修改(圖十七),後又遇上風水先生……總之是多災多難,雖然每次都逢凶化吉,但郤沒想到在施工圖將近完成、準備開工之際,又再度遇上規劃局領導換班。在黑箱作業的制度下,連面對意見、解說片句的機會都沒有,項目結果在臨盆的一刻,胎死腹中。

圖十五 中國婦女活動中心二期,前為中國婦女聯會的博物館和酒店,後為合資方的公寓,解決四個方向的退縮要求,避開了五根要保留的樹,設計已異常的複雜和豐富。




圖十六 以母愛為主題的雕塑和博物館設計,婦女館為母,兒童館為子,母子相愛相望,光線在母子間的一線天滲下大堂,暖在心窩,嘗試表現兩者之間的無形張力,外型一高一低,亦正好滿足了高度退縮的要求。兩館之間為以中國「古董架」及兒童攀登架為靈感的樓梯空間。



圖十七 為了避開女性角色的問題,設計改以配合國策「和諧社會」的「互愛」為主題,外型改用以正與負形表達母與子的關係。中庭兩壁以毛衣作為肌理,地下埋入暖管,以製造溫暖的感覺,只以母子藝術柱、地面圖案(女+子=好)偷偷地帶出母愛的主題。

當年讀理科的我,陰差陽錯地修了兩年中國文學,培養出對文學的興趣,沒想到竟然會在工作上派上用場。不止是文化建築,就是在商業的項目上,也給了我不少靈感,特別是酒店項目,因為來訪酒店的人同樣是來尋經驗、找感覺(圖十八)。文學講求意境,最近,我有些酒店項目,可以講一點意境,更有一所酒店,建築雖是現代風格,卻以當地發源的「七仙女與董永」民間故事「借題發揮」,讓酒店客人如置身於山城仙景中,亦為景點注入典故和文化元素。




圖十八 一些酒店項目,這種建築類型往往提供了尋找地方典故和感覺,追隨意境的設計空間。

藝術對所有創作人來說同樣重要,因為藝術服務的是自己的心靈,不為業主而做。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了解自己的強弱愛惡,把握自己的「過人之處」,做出比人好的作品。

有言建築乃藝術之母,它含了畫面、造型、時空多維的藝術空間。建築師和藝術家一樣,為生活做創作,聽人家指指點點,委曲求全,實不好受 ◦ 但話說回來,要是誰曾搞過大型的藝術創作便知道,那是一個燒銀紙的玩兒,我們當建築師的,搞創作卻由業主「找數」,走出來,頭上冠上藝術家的光環,作品做得好還會獲人讚賞,滔盡項目團隊的功勞,受點氣還該有甚麼怨言呢?

這麼多年來,在其他城市做了不少項目,但在香港卻沒有甚麼貢獻。有感優秀的建築,先要有具發展空間的項目,有理想的業主。在商業卦帥的香港,殊不簡單容易,故此換個角色,為有抱負的人,有意義的事情、為我深愛的城市攪建築,希望可以找到另一片天空。雖然香港的建築藝術路難行,相信只要有信念和激情,還是會走出一條路來的。

1 則留言:

Platteen Tsang 說...

若只看圖片的話, 或許會有讀者應為建築師之路並非如想像中難行。 可是, 細心讀完Q姐所寫的每一句之後, 又不得不承認, 她把建築師的辛酸娓娓道來。

其實建築跟其他創作性行業一樣, 最困難的地方就是設計。 很有些時後, 畫了數百張草圖也得不到一張合心意的… 當靈感湧現, 設計心滿意足之時, 又有可能要面對其他的困擾, 例如建築條例、資金、時間等等。最要命的, 莫過於客人跟建築設計師意見分歧, 那麼應該要堅持專業原則, 還是退而求其次呢!?

而且, 獲獎無數的建築師, 其工作量必然也是「無數」。 除了所參預設計的項目不一定能如期動工, 即使能順利完工, 也不一定是鐵定能得獎之作。 說到底, 建築這種專業, 並非付出一百分努力, 便會得到一百分回報。 只是, 如果不斷付出、不放棄希望的話, 還是會有成功的一天。正如Q姐所說:「雖然香港的建築藝術路難行,相信只要有信念和激情,還是會走出一條路來的。」